1939年3月12日
1、目前抗战形势:
现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在:
敌人方面:
(1)自武汉、广州失守后,兵力分散,伪组织的力量未有大的发展。
(2)敌陷于对华北、华南的游击战争实行“扫荡”,当然并未放弃对西北、西南的进攻。
(3)敌可见正加强点和线,进攻西北仅正在部署和调运,并受到游击战的打击。
(4)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敌速战速决的计划失败。近卫内阁的倒台,增加内外困难。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更无望,反战情绪增长。
(5)英、法、美对日本的谴责,拥护九国联对日本的制裁,英美共同借款给中国,帮助中国抗战。总之,敌困难增加,使之不能很快的向西南、西北进攻,只要我们努力加上国际的援助,很快就可停止敌人的进攻,转变为相持阶段。
中国方面:自武汉、广州失守后表现:
(1)阵地战已过去,广泛的在全国开展着游击战争。
(2)蒋的进步,汪精卫的开除党籍,蒋发表谈话痛斥近卫内阁的声明,国民党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国民党民主集中制吸收先进分子参加……稳定了中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巩固了抗日阵线,特别是中共六中全会的举行,明确指出了民族解放的方针。
(3)正因敌人兵力分散不够,在开始向西南、西北部署中受到了游击战争的打击,迟滞了他的进攻,转变为对付游击战争,使大后方军事工业的建设进步,新军的训练,当然某些地方还有些摩擦。国民党提出所谓对共产党的口号:A、不畏惧。B、不让。C、不苛。国民党提出,恢复卢沟桥以前的局面和维护九国公约,则可与日本讲和……(五中全会)这表示了国民党对民族解放的不彻底性,对共产党则主张合作,但防共限共发展。
国际方面:国际形势极不稳定,特别是欧洲局势极紧张,有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将可影响中日战争的变化。
2、敌人对华北的“扫荡”进攻:
(1)敌人的方针:
A、因华北游击战争的广泛发展是敌人心腹之患,牵制了敌人对西北、西南的进攻,敌对华北的“扫荡”是突然性的。
B、敌主要是加强其点和线,布满许多小点,隔断游击区,先“扫荡”平原游击战,因平原人口多,资源好,然后可依靠平原围攻山地。
C、敌兵力在华北号称五十万,然地广游击队多,要围攻平原,亦要围攻山地,兵力分散,采用分进合击的办法。
D、点的多,线的长,兵力不足,故敌大量组织伪军伪政权。
(2)反敌人围攻的经验:
A、敌兵力的薄弱、分散,分进合击的办法,使我们有广大的回旋区和时间。
B、在平原游击战主要是依靠群众,比在山地还要重要。
C、改变地形,利用湖泊对付敌人的机械化部队。
D、变敌人围攻为反围攻,围攻敌人。
E、在反围攻中,可巩固统一战线,扩大自己。
坚持平原游击战,对坚持华北的抗战是有重大意义的,可使山地游击战得以巩固。
3、东进支队的任务:
总的任务:坚持平原游击战,创造泰山西端的抗日根据地,依山傍湖的发展,向北可连萧华鲁西北区,向南可与五团、四旅(三四四旅)、苏鲁、鲁豫区联系,东连鲁东区,西连冀鲁豫区。
具体工作:
(1)帮助发展,坚强一切抗日的地方武装(可配合主力作战,吸收扩大本身,消灭伪军,实行乡村包围城市)。
(2)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加强党在农村和下层的基础,争取公开活动,保存党内组织的秘密,帮助地方党传达六中全会的决议。
(3)广泛的开展地方群众工作:
A、组织农民抗日救国团,青年妇女组织,组织各级地方武装,收集民枪。
B、对会门土匪应与其上层建立良好关系,与下层群众加以解释,争取下层群众,对伪军应进行争取和瓦解工作是目前中心,消灭伪军可孤立日军。
C、对友党友军、地方政权的尊重与联系。
D、扩大宣传,深入口头宣传,动员大家来作宣传。方针:坚定持久抗战决心,仅对伪政权、伪军,持久战中的游击战争重要性,八路军的游击战。
E、坚持统一战线的政策(友军力量虽少,然阶级依然存在),遇事座商,发扬民主主义工作作风。
(4)自力更生,不是合理负担,而是靠打汉奸。应注意到协同地方政权办理及大小汉奸的区别,筹足经费节省开支,清查帐目。
(5)培养地方群众领导者,靠外来干部、部队干部是不够的。
(6)战斗准备,消灭伪军,以战斗胜利开辟群众工作,兴奋群众,并准备艰苦的斗争,在不妨害战斗任务下帮助群众春耕。
4、部队倾向问题:
自六中全会后,部队有了新气象,然发生了很多问题。
A、政治原则问题:
(一)离开政治原则,不斗争自由主义态度。
(二)生活问题高于工作,误解干部政策。
B、群众纪律、尊重政权的不注意,对群众利益不关心。
C、团结问题:同级的、上级的关系与信仰的建立。
D、对六中全会的学习。
E、以模范的动作、纪律、工作影响和团结我们临近的八路军部队。
(摘自《一一五师在泰西》,中共泰安市委党史委编,1991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