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斗地人心齐 泰山脚下胜利渠

时间:2024-11-05

泰山脚下,汶水悠悠。一条横贯泰城的水渠,以源源不断的一泓清水,注入泰安南部的天颐湖,诉说着40余年催人奋进的胜利赞歌,这条水渠便是泰安人所共知的胜利渠。


胜利渠工程1977年10月开工,1978年7月竣工。当年,这个由泰安人民付出洪荒之力、短短九个月完成的杰作,曾在全省、全国引起巨大轰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都纷纷进行宣传,香港《大公报》也著文《泰山之麓新银河》进行报道。1978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视察该工程;同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参观考察该工程;1981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也在胜利渠工程上留下了足迹;就连驻我国的不少外国使团以及美国著名的农业专家韩丁,也把足迹和赞誉留给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在我们这个拥有2800多个县域经济体的大国,一个县办的水利工程,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胜利渠工程带来的福祉

胜利渠东起范镇牟汶河,经过泰城向南,渠道全长55公里,引汶河水流经八个岭头、二十七条河沟,流向泰安县满庄公社(现为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的丘陵旱地,最终蓄入六千万立方的胜利水库(现名天颐湖)。

胜利渠的建成结束了泰安县西南地区及沿渠地区的干旱历史,将十八万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灌区的粮食产量由建库前的亩产300斤当年提高到550斤以上,增产幅度为83%,1997年亩产近2000斤,创造了灌区农业史上的奇迹。有了水就改变了受益地区的方方面面,满庄南部地区一年之间由人均收入40元左右猛涨到400元,到2001年满庄镇人均收入达到3020元。该工程为灌区及沿渠地区带来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那里的村民说:“我们这里原来因为缺水极度贫困,现在因为胜利渠工程,我们是洼田成方渠相连,夏天麦浪翻滚,秋天瓜果飘香。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最近几年,胜利渠工程已经拓展到旅游、餐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服务体系,胜利水库升级蜕变成天颐湖景区,焕发了新的生机,并于2017年4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2021和2022年度共接待游客120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799万余元。这项工程现已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看着美丽的天颐湖景区一片绿意盎然,长渠中的河水缓缓流淌,水库中的河水波光粼粼,让我们的思绪不禁飘回了四十多年前……

曾经,美丽的天颐湖景区叫“渴死洼”

美丽的天颐湖景区曾经叫“渴死洼”。因为这个地区气候很怪,常年降雨量小,地上水不足,地下水不富,这里的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碰上旱天,播在地里的种子躺在焦干的土中无法萌发,即使青苗长成,也会“先发黄,后发焦,拔回家去当柴烧”。在当时,有这样几句歌谣“渴死洼,秃岭头,水缺贵如油,天旱无收成,百姓日夜愁。”这描述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一地区严重缺水的困境。

干裂的土地、群众的饥渴,让泰安县的领导干部痛心、自责。1977年,望着干枯千年的大地,泰安县委坚定地表示:“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泰安的水利搞上去,彻底解决泰安人民靠天吃饭的局面!”于是泰安县委做出了修建胜利渠的决定。

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十万大军大会战

20世纪70年代,没有先进的机械化设备,要修建百里长渠和六千万方的水库,这场仗可怎么打?县委精心筹划,谋定而动,作出了全县14个公社齐参战、10万大军齐上阵的决定。1977年10月22日,会战誓师大会召开,会场上空响亮的口号响彻大地:“举旗抓纲拼命干,自力更生大会战,截住汶河水,修通百里渠,建成胜利库,灌溉良田三十万(亩),‘五一’通水把礼献。”会战工程誓师大会发出了全面铺开战场的号令。

整个泰安县沸腾了……10万劳动大军,举红旗、唱战歌,带着干粮、被褥、工具,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走向工地,在百里长的战场上展开了气吞山河、战天斗地的大会战,全县各行各业也纷纷动员起来支援大会战。工程队伍之浩大,在泰安县历史上前所未有!


艰苦创业,大干苦干,描绘出动人画卷

这场会战中,十万干部群众处处闪耀着无惧艰苦、大干苦干的光辉,随着大会战的序幕拉开,动人的画面一幅又一幅地涌现出来,组成万人会战、战天斗地的精彩画卷。

一张充满智慧与汗水的图纸:胜利渠工程示意图



会战中,每个指挥员手里都握着一张胜利渠工程示意图,为我们胜利渠工程建设做好了指引,这个图凝结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为了绘制这张图,工程技术人员闻鸡而起,夜半方归,踏着八月的朝露,披着九月的晚霜,翻山越岭,过沟穿地,忙碌在泰城东西一百多华里的坎坷路途,其间沟壑纵横,公路铁路交叉,低洼岭巅如一处处暗礁,技术人员不放过一个有利地段,反复测,反复量,反复校对一个个数据,精心推敲每一种方案的可能,经常是白天奔波一天,晚上计算标定到深夜。

两个月的时间,这张凝结了智慧与汗水的图纸诞生了。为了这张图,工程技术人员瘦了两圈,脸黑了两层,鞋子磨破了三双,但这张图为胜利渠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涌现的一幅热情高涨的画面:万人齐心运石忙

修胜利渠的关键一仗是运石料。在那个没有拖拉机,没有马车的年代,运石料该是多么艰难!但是泰安县祝阳公社却打了个漂亮的运石战,出现了一个万人齐心运石料的动人场面!领导干部带头拉车,车满载,冲在前,每天往返60里,连着8天不下阵;有参与会战的党员,家中孩子无人照料,就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工地安家,一干就是四个多月;还有泰安县东关大队的32名家庭妇女组成运石专业队,三人一辆车,每趟拉石近两千斤,每天往返70多里,连续战斗62天,在突击战中展现了动人的巾帼力量!

涌现的一幅艰难奋战的画面:无惧寒冬“泥老虎”

会战中,胜利水库大坝的清基是艰难一仗。寒冬里,大坝底满满的淤泥,清基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挖坝基时,底部突然冒出了泉水。积水和淤泥混在一起,用铁锨挖不动。怎么办?他们挽起裤腿,脱掉鞋袜,赤脚跳进泥浆里,用泥面兜子一下一下往上提。在刺骨的冰水里,赤脚一干就是一整天,大家一鼓作气,连续奋战十几个昼夜,终于把“泥老虎”战胜了!

涌现的一幅坚韧不拔的画面:勇啃石岭“硬骨头”

要问这场会战中,哪里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属道洼岭,这里是百里长渠通往胜利水库的咽喉要道。为什么说是硬骨头呢?因为这里是连绵二十余里的花岗岩岭头,石质坚硬,要在这样的岭头挖出近万米长的渠道,工程难度难以想象。那怎么挖呢?群众想出了凿炮眼,炸山开石的法子。在花岗岩上打炮眼,三根钢钎打秃了尖,打进去也不到三寸深。后来,山石炸开了,又需要从20多米深的渠底往上运石渣,峭壁陡坡,崎岖难行,除了人挑肩扛别无他法。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一不小心就滑入谷底,但是大家没有退缩,发扬不怕苦、不叫累、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每人每天从20多米深的渠底上下近百次。肩压肿了,脚磨破了,没有一人叫苦喊累,涌现出“革命的老黄牛”“压不垮的铁肩膀”等英雄人物。

一辆充满传奇色彩的吉普车:“353”

“353”是胜利渠会战现场总指挥孙继业的吉普车牌号,哪里有“353”哪里就有孙继业。自从胜利渠会战工程开始那天,大家就逐渐发现“353”有点不一般,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天还没亮时,“353”就已飞奔出指挥部,开始了一天的奔波;当早起的民工们打着哈欠钻出工棚时,“353”已经绕前一天施工场地转了一圈,飞奔离开,只给民工们留下一个飞驰的背影;在施工中遇到麻烦,干部、民工们抓耳挠腮、束手无策的时候,“353”会神奇地突然出现,为大家带来解决问题的希望;有一次,一场大雨持续了三天三夜,“353”在泥雨中奔波了三天三夜,连续不停地跑在各个战区和村庄组织救援。

大家都疑惑,这“353”怎么不歇歇呢?但是它轰隆隆的发动机声音似乎在告诉大家,它必须飞奔到下一个需要它的地方,风里来雨里去,昼夜奔波,让人敬佩又心疼。可以说,胜利渠的每一段工程都有“353”的车轮印,每一个干部和群众都对“353”充满了期待。直到胜利渠剪彩通水的那一刻,多少人都念念不忘“353”的功不可没。

千年旱区绿水流,荒丘变成米粮川

正是凭着泰安儿女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干劲和精神,1978年7月8日胜利渠引水工程竣工通水!渠水奔涌,波浪翻滚,群众笑容灿烂,激情吟颂:

东岳泰山入云端,一条银渠脚下缠。

一渠纵贯六河水,一坝横连五道山。

逶迤百里着意流,波光粼粼映蓝天。

千年旱区绿水流,荒丘变成米粮川。

到这里,我想我们或许知道了当年胜利渠工程这样一个县域水利工程为什么能轰动全国了。这是因为在这项工程中,泰安儿女的万众一心的团结、自力更生的志气、艰苦创业的决心、大干苦干的精神以及战天斗地的勇气让人震撼!还有这改天换地的成果令人震撼!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泰山脚下的胜利渠是泰安人民一镢一锨,没白没黑干出来的,让千年旱区得以浇灌,“原来‘渴死洼’,今日变江南”。据测算,仅胜利渠工程搬动的土石方,如果用运载量为1500吨的火车,可装900多列;如果垒成2米宽、7米高的石墙,可以从泰安一直通到北京。这是一座十万民众战天斗地的丰碑,是一条十万民众勠力共铸的钢铁长城,是一道人民百年祈盼治穷致富的通衢!

回顾历史旨在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春夏之际,泰城大地一片生机盎然,胜利渠畔,花香弥漫在空中,树木郁郁葱葱,让人心驰神往。40多年过去了,一代代的泰安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继承和发扬着胜利渠精神,建设了泰安的肥沃土地与美丽山水。

新时代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更是时时发生。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回顾这段历史,旨在总结经验,更好地响应时代号召,让“团结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干苦干”的革命精神成为新时代下我们建设各项事业的智慧之源,去开启新的征程,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继续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赞歌!

                                                                                                                                                                                                                 (作者:中共泰安市委党史研究院党史研究二室   韩庆伟  刘琳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